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简介

本学科归属于土木工程学院。

2006 年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点获批,在此基础上增列为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12 年正式开始招生。本学科现有导师16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6名。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团队。

一、定位与目标

交通运输学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坚持“发挥人才培养和学科优势,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以陆路交通为研究主体,以创建内蒙古地区一流学科为核心,彰显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在内蒙古地区推动科研成果在交通行业中的转化,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二、优势与特色

内蒙古自治区是京津冀地区的北部生态屏障和重要能源基地,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有满洲里、二连2 大陆路口岸,是自治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实现跨境经济合作的重要陆路通道,面对我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寒区道路适应性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及陆路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为主线展开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已成为该学科的优势。本学科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凝练了稳定的具有地区特色的研究方向:“内蒙古寒旱区气候环境下道路工程结构及材料力学行为及灾害防治研究”、“道路工程中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道路桥梁边坡雷达监测预警系统”、“汽车智能诊断与检测技术”、“公路交通安全与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学科点拥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寒旱区道路工程新材料及实践创新人才团队”。团队紧跟学科前沿,注重学科交叉,针对内蒙古地区寒冷、干旱、大温差及紫外线作用的特殊气候环境,开发具有地区适应性的道路工程材料及道路结构,并在内蒙古通辽、赤峰、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将降噪路面、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等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课程体系,系统地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备本学科领域专门知识;通过文献报告、学术讲座了解学科现状、发展动向及国际前沿;以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为研究载体,能够从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等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或担负复杂技术工作;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和课题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工程管理能力;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培养适应区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四、学科方向设置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点,分属于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五、国内外影响

本学科学术气氛浓厚,在内蒙古地区交通运输及基本建设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肩负着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并积极与科研院所、设计和施工单位联合建立协同创新基地,为研究生的培养、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效的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 项,横向课题9 项,进校科研经费940万;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0项;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50 余篇,其中SCI、EI 检索70篇。许多科研成果在内蒙古交通基本建设工程中经转化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学科点带头人王岚教授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土木工程技术研发推广技术中心”负责人,2014 年获“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巾帼标兵”称号;杨宏业教授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万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导师,为“自治区教学名师”;黄平平副教授于2015 年入选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第1 层次,2015 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学科团队中有2 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 人才工程”第2层次,1 人为内蒙古工业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目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中东部地区建设管理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毕业生社会评价良好。



版权所有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开发设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